冀政辦字【2016】211號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提升發展水平,加快實現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的轉變,經省政府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目標,強基礎、轉方式、壯產業、延鏈條、樹品牌、重監管,促進畜牧業發展由過度依懶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著力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到2020年,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全省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力
爭達到40%,肉類、禽蛋、奶類總產量分別達到470萬噸,380萬噸和590萬噸。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顯著提高,畜禽發病死亡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畜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草原生態顯著改善,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0%以上。畜產品加工產值與畜牧業產值之比達到2.2:1,成為食品工業支柱產業。畜牧從業者收入不低于外出務工農民人均收入,適度規模以上養殖場場主收入達到外出務工農民收入的2—3倍;窘ǔ刹季謪^域化、養殖規;、生產標準化、裝備智能化、環境清潔化、經營產業化、管理信息化、服務社會化的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深入推進畜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一)優化區域布局。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及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確定畜禽規?偭,實現畜禽養殖與環境容量相匹配。在京廣、京九、京秦鐵路沿線,建設優質瘦肉型豬養殖產業帶;在冀中南和環京津地區,分別建設蛋雞和肉雞產業帶;在壩上地區、鹽山和太行山區,建設肉牛肉羊繁殖基地;在大中城市周邊發展奶牛生產;在黑龍港地區發展草食畜牧業;在昌黎、樂亭等地發展皮毛動物養殖及加工。大力發展丘陵和菜蔬大縣生豬循環養殖、山區和林地等生態型蛋雞養殖。
(二)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增加名特優新畜產品。實現品種結構多樣化,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穩定發展生豬、蛋雞和肉雞,突出發展奶牛,擴大肉牛、肉羊養殖。提高牛羊禽肉供給比重,提升冷鮮分割和加工產品上市比重;大力發展品牌蛋、功能蛋、蛋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嬰幼兒配方奶粉、巴氏殺菌乳、發酵乳、奶酪等高端乳制品。到2020年,高端畜產品供給占30%以上。
(三)發展規模養殖。著力推進生產要素聚集和優化,實現分散養殖向標準化、規;B殖轉變,提高生產水平和效益。對奶牛存欄300頭以上、生豬年出欄3000頭以上、蛋雞存欄10000只以上、肉牛年出欄300頭以上、肉羊年出欄1000頭以上、肉雞年出欄500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場,給予重點支持。到2020年,全省創建5000個畜禽規模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區),規;B殖比例達到85%以上;建成畜牧業重點縣50個、省級現代畜牧業產業聚集區50個,產值占全省畜牧業產值50%以上。省級現代畜牧產業聚集區享受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支持政策。省農業廳研究制定認定和管理辦法。
三、做大做強畜產品加工業
(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大對省級和國家級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力度,大力實施“十百千”工程,培育一批畜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到2020年,年產值達到10億元、1億元、1000萬元的畜牧加工企業分別達到10家、100家和1000家。對新建、擴建投資億元以上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對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的畜產品加工項目,利用農業產業化資金給予補貼、專項補助或采取股權投入方式進行支持。
(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養殖基地,引導養殖場戶自愿以土地、生產資料、養殖畜禽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著力發展一批新型畜牧合作組織,完善功能定位,健全運行機制,提高輻射帶動能力。以完善奶業利益聯結長效機制為重點,促進產加銷緊密銜接,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增加奶農收入。
(三)積極創建知名品牌。引導龍頭企業增強主體意識、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著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調整產品結構,開拓高端市場,強力打造知名品牌。搞好產品策劃,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重點扶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的產品,著力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勵企業開發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加強品牌保護。對在創建知名品牌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的畜牧業企業,利用農業產業化資金給予適當獎勵。
(四)探索新型營銷模式。大力發展“互聯網+”畜牧業,支持省內涉牧企業創辦活采用電子商務平臺,以全新業態進行營銷。引導通過二維碼實現“互聯網+生產全過程展示”營銷,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高產品可追溯性。對銷售額巨大、帶動畜產品生產作用明顯的電子商務平臺給予適當獎勵。
四、加大科技創新的推廣力度
(一)強化畜禽良種繁育。全面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完善配種網絡,加強場際遺傳交流,打造京津冀畜禽種業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一批國家核心育種場。加快畜禽原種場的擴繁場建設,構建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配套的良種繁育體系。支持種畜禽生產性能測定,擴大優良種畜禽遺傳效應。加強深縣豬、壩上長尾雞等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積極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地方品種雜交生產模式。重點培育太行雞、大午金鳳、大午粉1號配套系、寒泊羊和乳用兼用牛等新品種。
(二)健全基層推廣體系。加強技術推廣機構支撐能力建設,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奶牛、生豬、蛋雞、草業創新團隊作用。抓好在職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
育,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積極推廣畜禽養殖管理云平臺技術,重點推廣環境控制、高產繁育、數字化管理等先進適用技術,全面提升畜禽生產能力。
(三)壯大飼料獸藥產業。大力發展安全高效、無殘留、無污染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新產品,支持企業研發新獸藥,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科技水平和產品競爭力。鼓勵飼料和獸藥生產企業實施資源重組,走集團化、規;缆。積極吸引外埠飼料企業到我省投資發展。到2020年,培育年產50萬噸以上的大型飼料企業(集團)4—8家,年產10萬噸以上飼料企業30家以上;年產值億元以上獸藥生產企業達到10家以上。嚴格獸藥生產企業審批,提高獸藥GMP建設水平。加強獸藥GSP建設,規范獸藥經營行為。
五、抓好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綜合利用
(一)綜合養殖治理污染。依法劃定畜禽禁養區、限養區。落實規模畜禽養殖場主體責任,新建、改擴建畜禽養殖場實施雨污分離,糞污處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運,F有規模養殖場要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和利用設施。探索建立散養密集區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機制和模式。吸引社會資本開展區域化畜禽養殖糞污治理,探索建立統一收集、集中處理、養治分離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提高專業化治理水平和效果。到2019年底,全省畜禽規模養殖場(區)設施配建率達到100%。
(二)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建設省級畜禽養殖污染監測評估中心,開展畜禽養殖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將畜禽規模養殖場與種植業緊密結合,推動農牧林(果)、農牧漁、農牧疏(瓜)生態循環。實施畜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發資源化、肥料化糞污利用途徑。到2019年底,全省規模養殖場(區)廢棄物全部進行妥善處置,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到2020年,創建省級及以上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20個;建成資源集中化利用示范企業30~50個。
(三)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按照“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分類建設、市場運作,財政補助、保險聯動”原則,加快建設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改進育肥豬等畜禽養殖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建立保險勘查與病死畜禽清收相結合制度。到2018年,實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利用全覆蓋。
六、落實動物疫病防控綜合措施
(一)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落實動物疫病工作責任制,加強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儀器設備更新維護機制。強化動物防疫條件審查,加強養殖、移動和屠宰等環節監管,實施動物疫病風險評估和分級管理。完善省、市、縣、鄉四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強化鄉鎮動物防疫隊伍建設,縣級長期(6個月以上)派駐鄉(鎮)的動物防疫分站或動物衛生監督分所正式工作人員,給予鄉鎮工作補貼。按政策落實機構、人員編制和防疫工作補貼經費,穩定基層防疫隊伍。創新基層獸醫隊伍管理,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資源有序參與動物疫病防治。探索建立入省動物及動物產品指定通道進入制度,降低動物運輸過程疫病傳播風險。定期開展動物疫情監測,及時發展和撲滅疫情。積極推進京津冀動物疫病聯防聯控,建設京津冀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到2020年,省、市、縣三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獸醫實驗室分別達到生物安全三級、二級和一級水平,生豬、家禽、牛、羊疫病發病率分別下降到5%、6%、4%和3%以下。
(二)加強人畜共患病和種畜禽垂直傳播疫病防控。健全農業與衛生部門動物疫病信息溝通和聯防聯控機制,合力開展布病、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凈化奶牛布病,強化羊布病、狂犬病防控措施。加強職業衛生保護,降低從業人員人畜共患病感染風險。引導和督促種畜禽養殖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從源頭控制動物疫病發生和傳播。
七、強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一)健全監管網絡。完善省、市、縣畜產品、投入品、種畜禽監督管理和檢驗檢測網絡,對畜禽良種、飼料獸藥、畜禽屠宰、加工流通、質量安全等實施全程監管。增加省級檢測中心高精尖設備,培養高層次檢測人員,加強風險預警監測。重點建設3~5個條件較好的市級畜產品檢驗監測機構,承擔區域性安全監測和預警預測工作。提升縣級日常監測、定期抽測、突擊檢測能力。
(二)推進綜合執法。整合省、市、縣(鄉)畜牧獸醫相關執法機構和職能,承擔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畜禽屠宰、獸藥、飼料等執法工作。配備必要車輛設備,完善快遞執法系統,提高執法反應能力。健全跨區域信息通報、案件查處移交等工作機制。嚴格追溯和查處有問題的畜產品及投入品,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深化京津冀執法合作,健全區域互檢、檢打聯動、案件協辦等制度,提高聯合執法水平。
(三)實施信息化管理。加強省級畜牧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將省內涉牧機構和單位的監管服務、技術支撐、生產流通等信息,全部納入省級畜牧獸醫綜合管理系統中央數據庫。完善動物衛生信息化平臺和動物檢疫電子出證系統、移動快遞執法系統、動物衛生監督快速反應指揮系統,探索建設重點監管場所視頻監控系統,提高動物衛生監督信息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到2020年,行政管理、行政審批、應急指揮、綜合執法、為民服務等基本實現網上辦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辦事效率。
八、加強草原保護和飼草料開發利用
(一)強化草原保護與建設。建立健全休牧、劃區輪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推廣舍飼圈養飼養模式。加快劃定和保護基本草原,開展草原確權登記工作,規范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嚴禁改變草原用途。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鞏固退耕還草效果。改善半牧區自然草地,恢復草原植被,提高天然草原生產力,建設張承草牧業基地。實施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完善草原監理體系,加強草原防火、防鼠、防蟲基礎設施建設,鞏固充實村級草原管護員隊伍,嚴查草原違法行為。
(二)加快飼草料產業發展。以“糧改飼”試點為引領,開展人工種草,擴大飼料作物種植面積,積極打造萬畝示范區、千畝示范片,增加優質牧草供應總量。在平原農區積極推廣全株青貯玉米和高產優質苜蓿種植,在壩上半牧區大力發展多年生牧草種植。鼓勵養殖企業建設自有飼草料基地,培育一批種養結合、草畜配套的家庭牧場、草牧業專業合作組織和企業。推廣青貯、微貯等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處理技術,提高秸稈飼料利用率。支持燕山、太行山條件適宜地區發展優質牧草。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落實責任,建立相應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和要求,統籌協調解決現代畜牧業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各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和環保部門要編制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認真組織實施。
(二)加大支持力度。繼續支持畜禽良繁、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飼料獸藥四大體系和奶粉產業建設。整合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服務財政補助等資金,加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和省級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建設支持力度。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原則,依據政策要求,整合農業廳新能源建設、草原生態補獎等項目資金,利用農業開發、農業政策保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產業振興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環境治理等資金,加大對畜牧生產與加工、良種繁育、疫病防控、飼料獸藥安全和草原保護建設的投入,穩定和保護畜牧業生產能力。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PPP)模式,鼓勵企業上市融資,拓寬融資渠道。對上市的畜牧企業,省財政按照規定給與相應獎勵。
(三)強化信貸保險支持。金融機構要拓寬貸款抵(質)押范圍,按照畜牧生產規律調整貸款條件和規模,推廣畜禽養殖保險保單抵押和奶款抵押貸款融資。充分利用現有農業信貸擔保資源,加快發展畜牧信貸保險。支持其他融資性擔保機構為畜牧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服務。保險部門要增加畜禽養殖保險種類,適時開展生鮮乳價格政策保險,擴大育肥豬保險覆蓋面,力爭到2018年全省實現生豬、奶牛保險去覆蓋。